從TSA看語文基礎 初小宜多聽講少讀寫

倡議取消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聲音愈來愈響,大眾普遍相信TSA對學生無益。曾經為政府策劃過TSA電子版的謝錫金教授認為,TSA原意是「讀寫聽講」四個環節並重的基本能力測試,但學界過分操練首兩項「讀」和「寫」,對初小學生來說並不是好事。從事語文研究多年,他認為要鞏固語文根基,初小階段必須多聽多講,「聽、講」能力好,「讀、寫」能力便容易掌握得多。

「TSA原意是用以診斷初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出數據再檢討如何改善教學方法,本身是output(測試學生能力的成果),不是input(學習語文的工具)。」曾經為教育局TSA設計電子版試卷內容達兩年的謝錫金教授,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總監。對於取消TSA的說法,他有意見:「TSA是一把尺,當中的數據原意是用來改善課程,只是校董會過分重視TSA的成績動輒問責,校長及老師便不能不操練,有些甚至由小一開始便操練,這是不對的。」

層層壓迫苦學生

在國際間學術理論上,「閱讀能力」有五個層次,第一是「尋找資訊能力」、二是「領悟潛在意義能力」、三是「資訊綜合能力」、四是「評價能力」,最後是「創意思維能力」。謝教授認為坊間的TSA練習主要集中於第一及第二個層次上,這只是閱讀能力的表面,而篇章字數多,學生看起來很吃力。「TSA試卷一篇文章的字數約600字,但坊間的補充練習本追求更深一些,往往達650字。」這樣層層壓迫,外界便感到TSA是件苦了學生的差事。

大量朗讀練表達

一直從事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謝教授認為TSA其實有四個重點,即「讀」、「寫」、「聽」和「講」,外界普通操練首兩項,但對初小學生來說,後兩者才是建立語文基礎的重要元素。後兩者建立得好,前兩者便如魚得水了。謝教授主張初生至六歲的幼兒要多聽故事,熟悉語音,說話要清晰。而初小學生則要大量閱讀,認識生字和成語,建立生字庫。初小學生特別要多朗讀課文,「多朗讀就能建立說話、理解及表達能力了。」謝教授強調要先學朗讀,才學書寫,所以對於坊間一味操練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他認為是本末倒置的。

因此,他認為不是TSA本身的問題,而是學界及出版社把重點過分着眼於操練閱讀理解上,有些學校甚至減少教授小學課本內容及成語,把時間用在操練練習上。謝教授相信只要校董會不以TSA成績來評核學校的成績,學校把重點放在朗讀及認字層面上,打好學生的語文基礎,小三來一個語文測試根本問題不大。

多聽故事建語音基礎

究竟過分操練TSA對建立語文基礎有沒有影響?謝教授認為TSA理論上只是評核初小語文程度的工作,對語文基礎的建立沒有必然關係。不過如果從小一開始便只顧操練,忽略廣泛閱讀和說話表達的訓練便有問題了。謝教授一直研究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簡稱PIRLS),香港的名次於2011年位於全球第一名,閱讀動機(即主動去閱讀)的名次卻偏低,反映香港學生着重勤力做練習。然而,他認為語文根基要穩固,學生們必須學會如何去學習,例如懂得利用關聯詞找尋主句,從而推斷句意,並有撮寫的能力,「父母多講故事,建立子女的語音基礎,多看有趣故事書,從故事中認字,多聽多講語文就會好。」

(2015-11-10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