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遠超「小兒科」 嚇怕小學生(轉載)

別看輕小學生的功課,小一常識問題竟是垃圾徵費、中國旅遊法及立法會修訂等,校方指為鼓勵關心時事,但如此超出小學生日常生活所知,艱深得離譜,怎可怪孩子失去學習興趣?

直資名校英華小學的小一常識科網上工作紙家課,昨日經媒體報道後,令人譁然,皆因雖只是10條選擇題,但並非一般的「小兒科」,而是問到內地實施的旅遊法、環保署提出要取締的車種、垃圾徵費等,還有辭任演藝人協會會長的藝人名字,以及來港拍戲被勒索的電影名稱等。

大人隨時也被考起,何況6歲的小一學生?再看問題的字眼,如「進行第二階段諮詢」、「行政會議」、「勒索」等,也明顯超出小學生程度吧?

越級學習風 愈難愈受歡迎

學校指是想鼓勵學生多看報紙及留意時事,此卻引起不少討論,質疑這是否小一常識?校方期望小學生可答得出,是否合理?抑或最終也只是家長代答?若如此是否稱得上學習?

在追逐起跑綫優勢的心態下,越級的學習風氣受追捧,務求快人一步學到比一般水平更難的知識,才是加強實力的做法,於是課程愈難的學校,反而更受家長歡迎,即使幾歲大的幼兒,理解何謂蘋果多於太空人,但也要學「A for Astronaut」而非「A for Apple」。

學習競賽要「鬥難」,也非香港獨有。內地曾有報道指家長抱怨小一子女學習的生字,已非自己年代的「人、口、手」,而是「蝌蚪、鼠、鷹」。

台灣也有報道指,小五學生的功課是看李安電影後寫下心得,家長苦惱其作品不是「兒童不宜」便是含意艱深,小孩子如何看得懂?最後惟有上網抄襲罷了。台灣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便曾撰文,指小四中文科考題中的修辭學題目,艱深得連他及多位學者好友也不會做,慨歎孩子太可憐,他們不學修辭也可看懂及寫文章,這些難題無助提升中文程度,只令他們沮喪、對中文望之生畏。

題目一頭霧水 怎有興趣學習

事實上,催谷孩子學習超越其年齡水平的知識,是否換來「勝人一籌」的效果?外國不少教育專家對此卻另有見解。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教授Harris Cooper提出,功課的分量及內容,均需配合學生的發展程度,年幼學生的功課應分量少,易完成,偶爾可有父母參與部分,盡可能以課堂以外的活動如有趣的閱讀令孩子享受過程。

香港的小學生,功課量已不少,若趣味性高,還可令孩子做得開心,但可惜開開心心做功課的情況又有多少?

教育競爭加劇,惟一味只擔心孩子長大後跑輸,最終會否剝奪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呢?《紐約時報》去年曾刊登文章,是一名從中國移居美國的家長,分享其小一兒子在西方教學方法獲得快樂,例如透過觀察植物及小生物學習,數學家課是在舊報紙雜誌中找出不同數字剪剪貼貼,並非只做運算題。

這些愉快學習的經驗,與港式填鴨教育,每天要面對艱深兼且沉悶重複內容的學習方式,南轅北轍。

要學習得好,學習興趣至為重要,在生活中學習,多感受大自然、觀察身邊生活環境,對孩子來說,其趣味肯定比內地法例、垃圾徵費的題目,親切得多。小一生的常識科家課,為甚麼不是孩子身邊日常接觸的事物?而是令他們一頭霧水的難題,又怎提得起學習興趣?

有關功課的爭議,近年成為國際話題,挪威及法國等相繼提出取消家課的建議,讓學童有更多時間學習其他課堂以外知識。在本港要取消家課固然不易,也難獲家長接受。不過,即使家課難免要做,但是否也可令功課不致變成孩子的煩惱,愉快學習當真如此難求嗎?

(2013-11-8 經濟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