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多聽多說 及早糾正讀寫障礙

「怎樣及早發現孩子有沒有讀寫障礙?」現時有關讀寫障礙的評估要待小學一年級時才能正確評核,藍芷芊醫生和鄭佩芸教授都認為這種學習障礙愈早發現愈好,但不要急於要求幼兒閱讀句子,而是家長先主動與之多朗讀故事、多交談,鞏固口語發展,再看文字,那麼即使孩子有一些先天不足,在幼兒階段也不難加以糾正。

有讀寫障礙的兒童,遇到一些字會難以發音,吐字不清楚,而同時又難以聯想出相關的字形。例如「狗」讀成「斗」,而同時在腦海中或在書本中難以找出「狗」這個字形。不過,有些發音十分準確的兒童也可能有此障礙,他們雖然能夠清楚地讀出諸如「人、天、大、口、田」的字音,可是在書本看過這些字後,卻很快便忘記得一乾二淨,再辨認不出這些字來。「讀寫障礙若能愈早發現愈好。」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專科醫生藍芷芊醫生說。她將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兼任副教授鄭佩芸,以及來自台灣的陳淑麗教授,本月底一同就「閱讀障礙」這個主題作講座。

近年,有關讀寫障礙的個案多了,藍醫生和鄭教授都認為這是社會對此較重視的結果。評估要待小一階段才能做,但藍醫生和鄭教授都認為父母在學前階段,若多注意到幼兒的語音發展,便容易及早發現他們可能潛在的學習困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多聽兒歌多朗讀

藍醫生認為幼兒一定要先學口語、再學文字及書寫,不宜過急。她認為學前要以母語先讓幼兒充分掌握聲音的韻律,例如兒歌就是充滿韻律和節奏,能夠提升語音敏感度。例如「愛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種花」,歌曲富音樂韻律,聽得多便會增強語音的辨識能力,日後當閱讀文字時,看到同樣的文字便容易聯想及辨認出來。

鄭佩芸教授認為,家長要多建立孩子對文字的好奇心,這樣便容易培養他們聽、讀和寫的學習動力。在幼兒階段,父母宜多唱兒歌、多講故事,甚至把故事朗讀出來,「朗讀時要聲情並茂,不要指着書本的字逐一去讀,而是以聲綫和表情代替,吸引孩子注意。熟悉了語音再看文字,就容易把字辨識出來。」她認為幼兒不需急於看文字,因為文字對孩子來說是一組沒意義的符號,故先熟習語音、相關圖片,然後再看文字就容易鞏固字形,不那麼容易忘記了。

多聊天進步明顯

鄭教授認為現今的父母早出晚歸,很少機會與幼兒談話,這是不好的。家長宜多與幼兒聊天,說話時還要語彙豐富,例如希望小朋友幫忙拿一個蘋果,不要只說:「拿這個給我。」宜說:「小朋友,麻煩你幫忙拿一個蘋果給我。」詞彙愈多、句子愈長,幼兒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就愈強,「多談天多說故事,幼兒語言發展速度和結果與沒有這樣做的幼兒是有明顯分別的。」她說。

學多種語言好不好?

藍醫生認為,幼兒要先掌握好母語十分重要,「穩陣才學跑。」她說。現代父母很多時都會雙語並用,她認為不同語言若都能給予良好語言環境,做到多說多聽,父母說時又能做到語言豐富便沒問題,否則還是先學好母語。她相信幼兒先掌握語音、相關圖片,便能建立文字的好奇,進行閱讀時便能事半功倍了。

(2015-10-16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