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陷入溺愛陷阱 父母的「我值」是溺愛之始

「很多父母並不覺得自己是在溺愛孩子。」老師林麗玲發現,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叫不停真的會抓狂,於是滿足他就成了親子間的「潛規則」。

但是當父母只是在解決自己的麻煩時,覺得孩子一直吵很煩、孩子一直哭很可憐,甚至想「不就是個玩具嘛!才值多少錢!」,孩子要的給他了,相安無事,當時的親子緊張關係是解除了,孩子卻也清楚地學到「只要哭,沒什麼不可以」。

別讓孩子永遠過不了關

一位即將出社會的女孩,遇到事情就是哭,女孩記起剛進小學時,回家抱怨老師同學都不好,媽媽馬上幫她轉學,轉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把她拎在身邊。

當孩子不會、不敢面對問題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受傷,馬上衝出去幫孩子解決掉,卻讓孩子認為只有爸媽才能解決問題,日後直到長大成家立業都會認定自己無能、沒自信,不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而有些人在潛意識中,更氣父母干預太多。

其實孩子真正要的是父母的貼心回應,陪她一起想想怎麼辦,孩子就會療好傷,換個心情走下去。孩子的生活當中,有暗的部份,也有亮的部份,父母要讓孩子自己把亮的部份一天天變多起來,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很多事。當孩子靠自己走出挫折,會覺得「自己很棒!」,更有自信;靠爸媽施出援手,雖然逃過當下那一劫,卻覺得自己很糟糕,而永遠會自我逃避。

尊重不是讓孩子率性而為

「不管,我現在就是要!」這是孩子的需要,只憑媽媽不方便就不能做,對孩子來說只是「聽你的」,但若媽媽放下自己遷就孩子,就變成溺愛,會讓孩子認為「反正我不用管別人!」,孩子完全沒有學到「尊重」的教育。

真正的尊重是親子可以一起協商。當媽媽如果現在無法滿足孩子,可以安定孩子的情感:「我知道你現在就想要,媽媽抱抱,我可以做哪些事讓你好過一點,但現在媽媽就是沒辦法。」這樣一來,媽媽用親子情感把孩子抱地緊緊的,而不是丟開不管。

在這樣的互動經驗下,孩子才能開始學會尊重自己、別人,父母讓他知道,彼此對對方都有決定權,在生活中哪些是自己的責任、權利、父母能夠給予哪些支援。孩子要什麼就給,孩子會錯認愛!

倒V的愛 易給難收

孩子一開始都會聽爸媽的話,從爸媽對他的教養逐漸學會哪些該做或不該做,孩子享受的自由度與他自己決定的範圍,隨年齡越來越開放,這種「V」字就是對孩子開放的分寸。

溺愛就是倒V。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嘛!沒關係啦!」,從小想怎樣就怎樣,當父母覺得孩子不管不行了,孩子卻會覺得「以前可以,為何現在不行?」抗爭就此展開。

讓我們回到孩子初始的成長過程,當他不玩玩具了,父母帶他收拾、分類,幫助他學習到「自己做過就要負責」的觀念,以後收拾玩具就從「他律」變成「自律」,培養他負責的特質。

「孩子太小啦!我來收就好」都這麼想,怎能要求孩子以後能自我管理?孩子需要從生活中學會負責,否則他們會認為沒有事情需要負責。從小到大,每件學習、經驗、特質的養成就像蓋地基,日後也才能水到渠成。

以愛為名 出手管教

當孩子變成予取予求,甚至傷害別人或父母,我們就必須以父母之姿介入管教。最普遍的現象是,父母說很冷,一定要穿多一點,孩子都不吃這一套,但他開始咳嗽時父母就要「強制執行」,父母不同意讓孩子自主,是因為孩子沒考慮好對自己的好壞,完全不聽勸又不管理自己,父母是踩在很穩的腳步上,而不是一時情緒化的決定。

父母的權威本來就在自己手上,不會不見的。只是要善用力量,「當你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我就是不同意!」父母就必須適時展現「以愛為名」的理直氣壯。

資料來自:http://blog.xuite.net/bowjinn.5500/5566/65612257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