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倡心靈生命教育納必修
主流中學生不及南亞裔快樂

青少年濫藥、援交、自殺等問題令人關注,香港教育學院最近的研究調查顯示,本港主流中學生及內地新來港中學生為最不快樂和心靈最貧乏的一群,普遍被認為中文科有學習困難的南亞裔中學生則最快樂和最關注個人心靈健康。負責調查的學者指出,華裔學生感到不快樂,可能與學校長期側重操練學生應付考試的文化有關;建議教育局將心靈及生命與價值教育納入必修課程。

為了解中學生對生活滿足感及心靈健康狀況,教院去年起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調查,訪問二十八所約一萬五千名中學生,當中包括本地主流學生、南亞裔學生、跨境學生及內地新來港學生。訪問分為兩大部分,前者有關生活滿足感,包括學校、居住環境、家庭、自我和朋友五大方面;後者有關心靈健康,訪問題目如「環境中的神奇魔力」、「對創造者的崇拜」、「生命的意義」、「內心平安」等。

南亞裔生注重心靈健康

結果發現,南亞裔學生的整體生活滿足感與心靈健康的分數,分別有四點七四分(滿分六分)及三點七二分(滿分五分),較其餘三組的學生高。其中從內地來港少於七年的學生,在居住環境、家庭及朋友方面最不快樂。研究同時發現,南亞裔學生在「個人與神明的關係」一項的評分,遠超於本地主流、新來港及跨境學生,反映他們重視靈性和與神明的關係。

與長期操練應試有關

負責調查的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指,本港學校教育長期側重操練學生應付考試的文化,忽視心靈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學生心靈貧乏、價值觀扭曲、自我放棄等現象,長遠會令中學生的偏差行為及精神問題變得普通和嚴重。「尤其是高中的學生,他們不斷操練考試,缺乏課外活動,令他們的心靈需要被忽視;加上不少內地新來港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及父母教育水平低,令他們的心靈及精神健康面臨嚴重的考驗。」

袁月梅建議,心靈教育及生命與價值教育應納入必修課程框架內,「教育局宜有相應政策加入校本指示,學校亦可通過跨學科的形式,如服務學習、早會等加入生命與價值教育元素,以及邀請學生擔任大使,提升學校支援的針對性。」

(2014-6-11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