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畀子女讀藝術 指定大學行業
學校推生涯規劃 要先輔導家長

為協助中學生及早訂立事業目標,教育局將在生涯規劃「加碼」,除經常性開支外,擬於未來三年再投放1,700萬元額外撥款。但有學校反映,不少家長在子女選科擇業上「要話事」,指定哪一所大學,要做醫生、律師等,欲選修藝術或機械科則遭反對,最終要老師介入輔導家長。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接受訪問時表示,現近乎全數學校已把生涯規劃放在學校發展計劃中,逾八成更會培訓專責老師。教育局將在未來三年額外向有取錄學習困難及非華語學生的中學,投放1,700萬元,有關計劃將於下月推出。

教局資助加碼 學校為父母增活動

吳指,生涯規劃推行至今,局方資助了450間中學,至今已到訪200多間學校檢討進度;亦為家長度身設計活動,讓父母實地了解職場。

但有學校反映,家長有時反成年輕人選擇理想職業的「阻力」。聖嘉勒女書院升學輔導主任郭永賢指,曾有學生打算在高中時選修視覺藝術科,家人反對,最終老師出動游說,家人才讓步,讓其修讀應用學習課程研究漫畫,後升讀公開大學,選修動畫及視覺特效學,盡展所長。郭稱,校方將在未來兩年,為家長增設更多生涯規劃活動,釐清家長對就業的傳統觀念。

廣華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歐耀佳希望兒子繼承「醫」缽,讓兒子自小協助數藥丸、量血壓,更堅持他不入讀國際學校,功課由兩夫婦親自教導,奈何兒子成績不出眾,令父子間常有衝突。

職業歧視 認定某類工作無前途

直至老師介入,他如當頭棒喝,「老師贈我一句:『千金難買少年窮』,我是靠努力爬上現時地位,但兒子無可能跟我走同一條路。」他思索過後,認為兒子成績不足以選讀理科,就安排他到外國升學,又放手讓兒子自行選校選科,最後兒子轉讀電腦商業科。他以過來人身份寄語:「都係希望子女活得開心,對社會有貢獻,其實揸巴士、的士一樣可以貢獻社會!」

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副校長郭少微亦指不少家長有職業歧視,認定某類工作沒前途;有女學生愛在家中拆門鈴、鬧鐘,再修復好,卻被家長視為無用,要女兒任文職,不支持她讀機械科,最終老師介入輔導家長,才理解女兒潛能。

青年想做護士 一聽「見血」即卻步

青年缺乏職場體驗,未了解實際工作,對職業存誤解,容易「想做就做」,如有學生常將當護士掛嘴邊,但聽聞要見血後,馬上打退堂鼓。

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副校長郭少微指有學生「開口埋口」立志當護士、物理治療師,老師解釋需「見血」、吸痰等,學生即卻步,故校方常邀請校友分享工作經驗,讓學生了解工作實況。就讀該校的關嘉樂,原以為旅遊業前途無限,但他參加酒店實習活動後,發現實際工作沉悶、辛苦,遂改變意向。

聖嘉勒女書院升學及輔導老師郭永賢指,學生的通病是不夠「open mind」(開放思維),覺得某學科適合就認定將來職業,其實應多嘗試工作實習活動,尋找與自己能力相配的工作。

(2015-10-19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