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合寫教養書 四部曲化解情緒

教養子女,家長除了要有無比耐性和關懷外,了解孩子腦部發展,亦會有幫助。近日有本名為《父母一句話,啟動孩子解難力》的新書,作者葉偉麟(James)和梁婉珊(Sandy)是夫婦,分別是兒童行為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兩人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及實戰經驗,撰書教家長如何順應孩子腦部發展,從小建立他們的EQ和解難力,特別適合兩至十二歲孩子的家長。早前,兩人還主持了新書講座,並提出「遊戲治療四部曲」,解讀孩子情緒,出席的還有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他以Sandy「師父」身分出席,同樣有為兩人的新書寫序。

Sandy透露,撰寫新書的原因,緣起於近四年前,當時跟丈夫到美國參與心理學術會議,其中一位講者Daniel Siegel的演講,讓她印象非常深刻,從而萌起跟丈夫合作寫書的想法。「他把神經科學、人類學、心理學和教育串連,教父母用甚麼說話去跟子女溝通。」Sandy說她後來也讀了不少Daniel Siegel的著作,認為把科研應用於教養的概念甚佳,而香港同類的書籍較少,加上後來女兒出生,故跟丈夫合作,撰寫學術理論結合實踐的教養書籍。

雖然人類大腦非常複雜,但Sandy指就教養方面來說,家長只需記住兩個名稱:大腦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及杏仁核(Amygdala),前者主宰分析、判斷、適應及靈活性等,換言之,就是解難能力,一般來說,須發展至二十多歲才算成熟;杏仁核則可說是一個防衞系統,遇到危險時會發出訊息,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能力,「小孩子害怕、肚餓、內心不被滿足的時候會哭、情緒出現問題等,大多是杏仁核『着了燈』。」

Sandy笑說,所謂「一山不能藏二虎」,當杏仁核「着燈」後,大腦前額葉皮質就不能運作,所以當小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是無法跟他們講道理,這亦解釋了為何有時小孩子總是不合作,那也是因為大腦結構,讓邏輯思維無法運作的緣故。

要讓杏仁核「關燈」,助孩子消除危機意識,Sandy就提出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近期的研究,方法是讓孩子看人類不同表情的圖片,再觀察他們杏仁核的情況。「當看到害怕、嬲怒的圖片時,杏仁核會『着燈』,反映孩子可感受其他人的感情;當請他們形容圖中人的感受時,杏仁核就會『關燈』。」

Sandy表示,該實驗可反映出,當孩子被情緒主導時,最快讓他們冷靜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假如孩子未能說出自己感受,就由家長代他們說出。「所以管教孩子有效的第一步,不是管、不是教、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跟孩子的情緒有連結,用語言協助他表達情緒。」

至於如何實踐呢?James就提出了「遊戲治療四部曲」,包括家長先察覺自我情緒,再確認孩子背後情緒,然後聆聽及接納孩子心聲,最後反射孩子的情緒、思想、行為和動機。「家長生氣時,不適宜教小朋友,因為大家的杏仁核在對戰中,大家互相攻擊,事情不會解決。」

James建議當家長和小朋友都生氣時,建議可先做腹式呼吸,有助紓緩情緒,然而,教孩子做腹式呼吸,就需要用他們的語言。「可以跟子女說:『幻想現在有個新鮮出爐的Pizza,香噴噴,你聞一下!原來Pizza很熱,要吹凍。』如是者做數次,其實就是協助子女做腹式呼吸。當子女有情緒問題時,可以再請他『聞pizza』!」他補充,家長要接受子女的情緒,並先協助他們平復,才可以再教導。

事實上,兩人提到,家長最常向他們求助的問題,都是因為孩子常發脾氣,而起因都是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未成熟,未能完善分析事情,當家長埋怨子女做得不好時,就導致孩子的杏仁核發出防衞訊息,引發其後一連串的衝突,因此,當家長理解孩子腦部的結構後,不妨在子女發脾氣時,嘗試說出他們的情緒,先平復他們的心情,日後才可解決問題。

Sandy又表示,書中的理論適合任何年紀人士,因為大家的心理也是共通,男女的情況也一樣,所以部分溝通技巧也可適用。另外,看到書內有不少個案和情景練習,可以供家長參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

(2016-2-1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