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發生暴力紛爭,大人先別生氣!
以色列教育:小孩有解決衝突的能力

星期六,微熱,公園裡照例擠滿了小孩。

幾個大人帶著小孩在公園裡玩。

這時,一個看起來一歲半左右的小男生突然搖搖晃晃的走到另一個年紀看起來差不多,但體型小很多的小女生旁邊。他蹲向小女生時,開張了口湊向小女生的肩膀,看起來不知是要親吻,還是要咬她。

 

 

小女生的媽媽從公園的長椅上跳起來,衝向那個小男生,把他從小女生旁邊移開。看起來,媽媽的解讀是小男生要咬她。

被移開的小男生受到驚嚇,馬上哭了起來,這時也衝向小男生的媽媽,馬上就對著小女生的媽媽吼了起來:「妳是誰?妳憑什麼碰我家小孩?我家小孩從不咬人的…」

「我怎麼知道妳家小孩咬不咬人?他對著我的孩子張大口,我該怎麼想?…」小女生的媽媽也不甘示弱,馬上反擊了回去。

兩個媽媽在旁邊吵得面紅耳赤…一些旁觀的人開始勸架…。

坐在旁邊看著這一幕的我,突然想起老大小一歲多時的一件事:

一樣是微熱的星期六,一樣是擠滿小孩的公園。

唯一的差別是,那時我才來以色列沒多久就生小孩,不甚清楚這裡的文化。我那時很不喜歡帶小雅來公園,總覺得以色列的小孩自由慣了,父母對紀律的要求不多;再加上當地父母在公園時常會聊天聊到忘記小孩,所以小孩偶爾難免有脫序演出~我雖然喜歡以色列教育上自由放任的思維,但卻不大喜歡父母放任小孩這件事。再加上,那時候小雅常是公園裡最小的小孩,不喜歡我們跟著,要自己玩耍,如果發生什麼事,要跑去拉她都來不及,所以每次她在公園,我都很膽戰心驚。

不過,不能因此把小雅禁足,她還是有出門玩耍的權力。

在公園裡坐了5分鐘,就看到有小孩拿沙鏟鏟滿沙往其他小孩身上倒。被倒沙的小孩的媽媽,走到那個倒沙的小孩旁邊跟她說:「不要倒沙在我小孩身上,這樣不好。」

自始至終,那個倒沙小孩的父母卻都沒有任何反應及舉動,像是不關他的事一般,看著我就有些火大。

小雅爬上大溜滑梯後,雅爸說他想先回家。我說我們可能等一下也就回去了。一方面因為那陣子的小雅脾氣不甚好,只要有人跟她搶玩具她就會尖叫,我向來不接受小孩在外面叫得跟瘋子一樣;另一方面是其他小孩的行為並不好,就算小雅不惹人家,別人也會來惹她。

話才說完,我就看到有個4歲的小孩從小雅背後撞了一下(當然不是故意的,只是想越過她去溜滑梯)。而小雅的反應也很粗魯,被撞了之後,馬上回頭打了他一下。

這一來就不得了,那個4歲小孩火大,開始不停手的打她。第一次看到自家的小孩被打,而且是被大她很多的小孩打,我覺得有種無法控制的怒氣直衝上腦部。那個小孩打到第三下,我忍不住出聲阻止,衝去抱起小雅就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我是覺得,別人家的小孩不必要由我來教,如果他父母放縱他打人,倒不如離開就好。

然而小雅卻是一路哭,一直用手指著公園的方向,看來是想回公園去玩耍。之前沒搞清楚缘由的雅爸問了我詳細狀況後問我:「既然不是她的錯,妳為什麼抱她離開?這樣不是懲罰她了嗎?小雅有權力玩耍啊!」

我一聽楞了一下,對喔,我怎麼沒想到。之前的怒氣平息了一點,鬆手放開小雅。獲得自由的她,直接又衝回公園…。

我回神看著兩個還在爭吵的媽媽。我那個時候,不就是因為不願意面對這樣的衝突,所以選擇抱著小雅離開?

接著我看到那兩個造成紛爭的小孩子,竟然又坐在一起玩了起來,而且還會因為對方的動作而呵呵笑,完全無視彼此的母親還在吵架…看到這一幕的荒謬,我忍不住站了起來,走向那兩個母親,拍拍她們的肩膀要她們看看小孩。當他們看到兩個嘻嘻哈哈的小孩時,突然都住了口。

我是那兩個小孩的幼稚園老師,兩個小孩在幼稚園常玩到這樣嘻嘻哈哈的。不管有多少學者專家說一歲多的小孩不是那麼需要同儕,他們還只是以自我中心的玩耍(play),還不是遊戲(game),但我多年在幼稚園卻看到這個年紀的小孩雖然不是總是玩在一起,已經可以有些互動與陪伴,甚至會要求手牽手一起走路。

這個年紀的小孩也有很多的暴力,互咬、打人、推扯…,這些年來做幼稚園老師的都在學習如何面對小孩之間的暴力,要如何介入、如何制止…。畢竟大人力氣大很多,也可以很兇,碰到小孩的暴力可以很生氣。但如何讓小孩不是從大人身上學到「以暴制暴」,就需要很多的專業。

幾年前的我並沒有那個能力。我跟雅爸說,我對於其他父母不看著小孩這件事很生氣咧,我控制不了怒氣,也看不下去大孩子打我小孩。

雅爸只是提醒我,小雅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除非我不讓小雅跟其他小孩玩耍,不然這種小孩之間的衝突、暴力與紛爭就會一直發生。

「妳要有能力帶著小孩面對衝突」雅爸跟我說:「不然小孩是要活在只有大人的世界嗎?」 我點點頭。

而這次衝突中的其中一個媽媽,一樣是新手媽媽,如果我當時看不慣其他小孩打我小孩,那這個媽媽一定也很看不慣其他媽媽的「暴力」––畢竟小孩玩耍玩到一半,完全沒有預告的狀況下就被大人抱開,是一種暴力沒有錯啊!

而對於另一個媽媽而言,一歲多小孩會咬人是「常態」,再說兩者的體型差這麼多,她擔心小孩被欺負是正常的。

我看兩個媽媽停止爭吵了,也就請她們先繼續照顧小孩,別讓她們的怒氣壞了小孩的玩耍。 然而,衝突總是要面對的,我們幼稚園在家長詢問到如何處理幼稚園之外的其他小孩暴力與衝突時,我們是這樣回答的:

一、首先,保持冷靜、成熟的態度:看到自己的小孩欺負別人或別人欺負自己小孩時要冷靜很不容易,但如果做大人的自己歇斯底里、大吼大叫,或是像我以前一樣抱著小孩就跑掉,那就是大人自己沒有處理的能力。情緒過度發作或逃跑都不是面對衝突的好方式。

二、評估情勢。要先冷靜的評估小孩有沒有能力面對對方的挑釁,兩造小孩的年紀、體型、活動力、語言能力;並且評估小孩暴力會造成的危險。如果是在溜滑梯上方推擠小孩,導致小孩有從高處掉落的危險,那大吼大叫的阻止小孩、用力拉開施行暴力的小孩都是正確的選擇––小孩的安全第一;但如果小孩的暴力是用手敲了你家小孩的頭一下,嗯,那真的看了令人火大。但處理的方式該是口頭上嚴厲的阻止並且要求道歉,而不是大吼大叫或把自己的小孩抱離現場。

再說每個小孩都有面對衝突的生存能力,我在幼稚園看到不只一次小孩手上的玩具被其他小孩搶/拿走,小孩會自己去搶/拿回來,接著兩造互看兩眼,就各自繼續玩耍;也有看到小孩會用大哭大叫的方式求救,或是哭一哭之後,對方(受不了噪音?)就把玩具還回去的。

三、不管一開始是誰的錯,要教會小孩不要使用肢體暴力。我並不是說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就一定會少一點,但做為一個文明人,要有能力使用語言而非肢體暴力來解決問題與衝突。兩、三歲的小孩已經可以學習這件事。很多時候小孩手上的東西被拿走、放在身旁的玩具被經過的小孩拿起來,他們會覺得被竊、被侵犯,所以就用打、咬的方式來反應他們的不滿。

某種程度,你可以說小孩的怒氣是有道理的,但肢體暴力卻是需要被禁止的。因此當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使用肢體暴力時,我們做大人的會拉開那個要使用肢體暴力的孩子,並且明確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就算是很生氣,也不可以咬人。同理可證,在公共場合看到自己的小孩要被打、被咬時,就算對方父母不在、或是視而不見,基於保護自己小孩的原則,沒有道理不介入––這時做父母的考慮清楚,拉開對方保護自己的小孩比較重要,還是可能自己錯估情勢而被對方父母怒罵比較重要?你說呢?

四、給孩子說明的空間。有時父母介入孩子們的衝突與紛爭,卻沒有看到前因後果。這時給兩造小孩說明的空間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也聽對方小孩的說法,不要太早太快下定論或做裁判。兩造父母有時間時,我們很建議要讓小孩花時間講清楚––這個過程是瞭解對方怒氣、暴力、誤解來源最好的方式。

當年打小孩的那個4歲的小男生,過不到幾分鐘就被父母領著來跟小雅道歉了。來道歉時還很不服氣的說是小雅先打他的。他說到這裡,雅爸先提醒他,最先開始是他撞了小雅,接著是他媽媽跟他提到他與小雅的年紀與力氣的差異:「再說她打了你一下,你回打了人家幾下?她打你是有疼嗎?除了打回去之外,有沒有其他處理辦法啊?」

那天的最後,這個打人的哥哥抱著小雅玩了溜滑梯好幾次,雙方家長最後都滿意的回家;公園裡互罵的兩個媽媽,最後終於聽到了彼此的憂慮。

「妳不能用手擋在他們之間就好嗎?」小男生的媽媽對於她的歇斯底里道歉了之後,仍然不甘心的問。

「那裡來得及啊,他嘴巴都蓋在她肩膀上了啊…」小女生的媽媽氣急敗壞的說。

兩個小孩,至今仍然常在公園裡一起玩耍,偶爾還是會有紛爭、小暴力的脫軌演出。小孩子們努力學著社會化以及人際互動之時,大人們也繼續努力學習著如何更細膩正確處理衝突這件事。

而無論如何,面對衝突這件事,需要成熟冷靜的態度,溝通再溝通…

文章轉載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2339&path=f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