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攻擊行為的輔導

兒童出現政擊行為怎麼辦?家長該如何應對?不過,兒童攻擊行為可以很複雜,應該細心去理解才作考慮下一步,專家則有以下的講解。

功能性行為分析

我們首先要觀察其攻擊行為,透過直接觀察紀錄,再考察其出現的頻率與嚴重程度,再留意他在行為發生之前有否一些徵兆可尋。

隨後,我們可以試圖去探討行為發生原因:  心理因素,是看引起注意、獲得事物、情緒發洩、逃避厭惡的事情、個人認知問題; 生理因素,是有關小孩的感官滿足、健康問題、藥物影響; 環境因素是要家長看看環境如何刺激、誘因、生活壓力、情境改變過大而影響小孩的行為,家長們亦可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恰當; 溝通因素是指家長們與小孩,在指令下達時間、方式、技巧、語言溝通分析; 個人因素是說我們需要看看小孩的人格傾向、個人氣質、社會技能問題、態度問題。

攻擊行為的階段

我們常說行為也是從社會或社交中看會的,故此以也可根據此法則去理解小孩的行為情況或階段。社會學習法的介入將重點放在早期預防攻擊行為及暴怒的擴大。Walker(1995)提出侵略性行為的產生歷程,共分七個階段。

1)平靜階段

小孩所表現出的行為是合宜且適當的,如樂於合作、順從……等。但這些合宜的行為通常被家長們忽略,其實,家長的重點應放在平靜期,對小孩初期好的合宜行為應讚許。

2)導火線階段

由於小孩很容易因導火線的觸發而被激怒。如果家長知道導火線為何,儘快替學生排除此刺激,即可消除攻擊行為及暴怒行為。

3)激躁階段

若導火線未排除,小孩會進入激躁的階段。所有的行為都是無意識且難以控制的。為避免攻擊行為的產生與擴大,家長可讓小孩從事其他活動,或提示小孩使用自我管理及其他能幫助他免於暴怒的策略。

4)加速期

家長若未能緩和小孩的情緒,小孩的爆發的侵略性行為,將邁入第四個階段「加速期」。此時,小孩不像前一階段好像心不在焉,而是存心挑釁。小孩想要做的就是把身邊的人都揪進紛爭裡頭,把大家惹火,最好是吵起來。而家長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要中計」,且盡力去消弭小孩的行為。可針對其行為,給小孩更多的選擇,這種做法的及時與明確是很重要的。

5)高峰期

一旦把大家惹火或開始吵架,小孩的行為將完全失控,但這可能會在較大年紀的小孩身上發生。事先準備好因應措施是必要的,這可使成人在處理小孩的爆發性行為時,能儘可能的冷靜、系統化且有效率,並可儘快使小孩過度到「消弱期」。若小孩時常有失控的行為發生,則家長們要細查環境中的導火源,並加以改變。

6)消弱期

小孩會出現不知所措、迷迷糊糊的狀態。他希望能和家長重修舊好,緩和緊張的關係。他有時候會退縮,想要自己獨處,因為在這種情況他不知道怎麼樣再跟別人互動。這時候他也可能會責怪別人,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不是我的錯。有時他還會否認,覺得剛才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這時家長就讓小孩回到例行的活動,不要談論剛才發生什麼事或談論小孩的行為。

當小孩已經想要消弭這種敵對狀態的時候,若家長又火上加油,那麼小孩又會回到高峰期時的狀態。此時,讓他個人安靜就可。

7)平復期

最後,小孩會回到他平常的狀態。這時候,他們會想要自己安靜地做一些事情,教師最好給他一些工作做。如果家長沒有適時的處理,小孩還是有可能回到情緒很高張、亢奮的狀態。

一般而言,家長通常比較注意第四和第五階段,而忽略了前面三個階段。根據相關研究指出,當小孩顯現激動的先兆時,若能注意到此跡象,並增強小孩合宜的行為、移除導火線或早期介入,就能避免小孩邁入爆發性行為的歷程。

改善其行為的方法

我們同樣是可以透過社會學習方法的介入技巧,從而改善小孩子的行為。對於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可以將規則清楚說明,亦可以對小孩平日的行多加讚美,加強其正面感,至少也需要有口頭的回饋,減少負面的改善刺激,亦可能要與小孩多加商討,以便訂立行為的契約。當然,最佳的示範,是家長的身教,正面的示範也加強其正面行為,而適當的導引也可以將小孩情緒帶到正面順利的消弱。

社交技能的訓練會是其中一種有助改善行為的方法,但先要看看小孩是怎的樣性格而去配合,也教曉他們自我指導及自我控制的訓練,看會在情緒難以排解之時,如何以隔離的方式去緩解情緒,解釋給小孩們知道攻擊行為所帶來的壞處!

來自互聯網的文章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