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芬蘭教育:每10年課綱改革,儲備未來能力

芬蘭人相信要引導下一代抵達夢想的未來,有一張地圖叫做國家核心課綱。某雜誌專訪芬蘭國家人才發展的大腦和手腳-「國家教育委員會」課綱主席梅(Irmeli Halinen),談芬蘭如何透過課綱改革,引發師生的動機和熱情。

你期待孩子們有一個怎麼樣的未來?你覺得如何讓這樣的「未來」發生?芬蘭人相信要引導下一代抵達夢想的未來,有一張地圖。這張地圖叫做國家核心課綱。

芬蘭的國家教育委員會(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FNBE)是芬蘭國家人才發展的大腦和手腳。FNBE隸屬教育、文化部負責凝聚社會共識,每十年更新國家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綱,且負有實踐教育文化部門政策的使命,也承擔國家教育願景的研究和規劃。

已經在教育界工作四十四年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課綱主席哈梅琳(Irmeli Halinen)曾經是老師、校長、負責師培,也在地方和中央教育行政有豐富的經驗。她領導2016年芬蘭新核心課綱的聚焦和誕生,希望教出能信任自己和承擔責任的下一代。以下是她接受某雜誌的談芬蘭如何透過課綱改革,引發師生的動機和熱情:

Q:芬蘭的公立學校已經世界一流,為什麼還要翻修課綱?

A:在芬蘭,每十年一次課綱改革,通常在前一個核心課綱執行後,就展開新的課綱改革計畫。這是芬蘭典型的流程。也就是說,我們永遠都不滿意目前現有的狀況,永遠會一直討論:「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

這一次推動課綱改革時,我們意識到掌握了一個機會,重新思考基本教育的目的。孩子們成長於一個和我們以前大不相同的社會。這一代的孩童,他們非常可能會工作到2070~2080年才退休。說真的,現在我們完全無法想像,那時候是一個怎麼樣的工作環境。

要教育孩子面對未知的未來,設計一張地圖帶領他們前進,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三個關鍵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世界發生什麼變化?

世界變化太大,學校的教學必須改變,學校不該只是被動的一直回應改變,而須扮演主動的角色帶領改變。那麼學校裡該教什麼?該學什麼?哪些事情在改變的時代,特別重要?

科技帶入這麼多資訊的時代,資料和知識太容易獲得,每一個人、每天都被淹沒,沒有人可能完全吸收。所以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哪些學校裡該「專注教」,哪些「值得學」?

第二個問題,什麼叫做好的學習? 

學習怎麼發生?學習的歷程是什麼?大家有沒有共識?有哪些新的科學研究和發現,我們該去研讀?又有哪些新的研究和發現,過去並沒有被納入思考。譬如,情緒對於學習的影響,情緒如何促進學習?

第三,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未來?如何創造?

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影響孩子,也就是會影響我們的未來。當我們改變教育,也就改變孩子、改變未來。試著想一想,2036年,當我們站在那個時代,回頭望,希望看到什麼?未來的我們,會希望現在的我們做什麼事情?

Q:很多國際媒體關注芬蘭的新課綱改革,大家都說在芬蘭學校,未來都將只有專題教學,傳統的科目教學要走入歷史?

A:不是這樣的。明年新課綱上路,基礎教育不是一個突然的變革。專題學習只是課改的一部分,不是整個芬蘭都要轉向專案教學。其實,已經有很多芬蘭的中小學,都開始朝這個方向改變。

但明年的新課綱,我們希望每一個老師、每一所學校都可以做到,一起往全人和整合課程方向前進。

課綱裡清楚的寫出芬蘭基礎教育必須教給學生七個跨界核心能力。這些能力,過去老師們也都隱約知道,但是這次課綱中具體化表列。然後,課綱也為每一學科都設定了發展這七個核心能力的具體目標,只要老師按照著科目的課綱目標教學,自然而然就能發展學生的七種核心能力。

核心課綱也明文要求,一到九年級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年都要有機會上一門跨領域的整合課程,這是學生的權利。可以是研究的專題、藝術的計畫??另外,核心課綱也要求,不同科目的老師必須一起工作發展課程;學生也必須參與課程計畫的企劃和發展。所以學校必須要思考怎麼樣讓老師和學生一起思考,這樣的課程 裡,要做什麼?怎麼做?一年至少一門課是最低要求,但是赫爾辛基市政府就決定,赫爾辛基的中小學每一年至少要有兩個這樣的專題課程。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學習科目的整合,也可以是跨年級的計畫。打破學習的框架,讓學生注意到,不管數學、歷史、藝術??這些知識是彼此連結,而且都是可以實用的知識題。最重要的是把知識用出來,讓知識貼近生活。

Q:不會擔心改革後,影響芬蘭在PISA的表現嗎?

A:我們是真的相信,這樣的改革將會帶來進步。我們相信學生在學校更有動機、更快樂,就會學得更好。芬蘭的老師非常傑出、學校的設備也很完善、有很好的專業訓練,我們不知道要如何再進一步的精進傳統知識性的教學,一定有些別的東西要改變。

Q:台灣PISA成績也不錯,但台灣學生同樣面對學習動機不足和學業成就差距拉大的問題,你有什麼建議嗎?

A:我恐怕沒辦法給建議。我們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問題,真實的面對。我們很高興芬蘭沒有國家考試。學校裡當然有評量,尤其在這次的改革,我們更注重「形成性評量」,鼓勵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然後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評量的結果,要讓學生知道,該往哪裡去?現在自己在哪裡?能夠清楚自己的進度、要知道成功的要件是什麼?這些都是學習最重要的基礎。過去的學習只是一直把資訊塞進孩子腦袋,但是,未來他們必須有能力判斷:「我在哪裡?怎麼知道學得好不好?要怎麼改善?」

我當老師時,有非常美好的經驗,有一次和七歲的孩子一起上藝術課,工作之前我們先討論,這次的創作,怎麼樣叫成功?當完成時,把所有的作品放在一起,然後討論,每一件作品,哪個部分是成功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這些學生都能找到每一件作品好的點,我幾乎不用做任何事,只是當有一些作品沒有任何 學生能指出好的點,就是老師的責任去指出來。

這些孩子現在已經四十歲了,至少他們學會怎麼去信任自己,怎麼去承擔責任。這很值得花時間投資。但是老師總是太忙著說話、說話,應該等著讓孩子自己 去發問。因為當你離開學校,你必須靠自己,沒有人會在旁邊一直告訴你要做什麼,必須自己去找到方向、做事的方法、和別人合作的方法。

2016 新課綱,芬蘭看到什麼?

目標:小學生到高中生要有 7 種跨界能力:

1.思考和學習能力

2.文化辨讀、互動與表達能力

3.照顧自己、日常生活技能和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語言能力

5.數位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和創業精神

7.參與、影響、對未來負責任

改變:教學現場將產生 3大核心改變:

1.從專科學習,到跨學科學習: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之外,還有現象跨域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2.從自己學,到更多合作學習

3.從用形成性評量,到更多學生自我評量

資料來自:http://goo.gl/mHdLbb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