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頰牙齒創傷處理 ─ 中小教師培訓」
面頰牙創處理知識不足 中小教師需多培訓

 

學生在學校常會因為跌倒或碰撞意外地撞掉牙齒,如果老師能及時為學生急救,學生的恆齒是有機會救回的。不過,根據早前的研究顯示,甚少老師有相關的急救知識,有關的培訓工作在過去十年亦非常欠缺。

過去十年牙創知識不足

2001年,期刊Dental Traumatology 刊登了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牙髓病學臨床教授張順彬教授有份撰寫的研究報告,是首次有研究指出本地教師有需要接受牙齒創傷的培訓。而根據 2012 年10 月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講座教授張念光教授有份撰寫的報告顯示,這情況在過去十年並沒有改善。

在過去十年顯示,中小學老師在處理牙齒適當將牙齒創傷處理的低於50%,而在2012年的報告結果中,只有32.8%參與老師正確指出牙齒創傷的傷者應直接往牙醫處診治;16.3%的老師知道應把撞傷後飛脫了的恆齒放回牙床原位;報告中亦發現,受訪的老師當中,認為自己能夠分辨乳齒及恆齒的只有29.6%,反映中大部份對牙齒的知識不足。另外,在曾接受急救訓練的老師中約83.6%沒有牙齒急救知識,因為在2010年之前的急救課程中,牙齒損傷護理是不包括在課程內容中。

中小教師培訓工作坊

故此,香港大學醫學院的一組老師與學生,於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為不同的中小學提供一連串的工作坊,教導他們如何處理牙齒創傷。是次「香港大學學生知識交流項目」,「面頰牙齒創傷處理──中小教師培訓」得到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及香港教育行政學會協助舉辦。

這次「香港大學學生知識交流項目」負責人兼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學士五年級學生陳孜珞小姐指出,在與中小學教師的交流過程中,也發現他們有牙齒創傷知識及處理方法的表現,亦與2012年報名的相類似,例如將飛脫牙齒放回牙床的這個做法,超過八成都不肯定;對於修復牙齒的機會,有過半數都不知道大概的機會率是如何!而兩位張教授說不一定能夠有100%的回復,這要看很多不同的因素,包括即場如何處理飛脫的牙齒?折裂的牙齒?多久才到牙醫診所或給牙醫處理?還有很多不同的因素會影響復元的機會。

提及處理飛脫的牙齒,大部份人都不太懂得處理,在2012年的報告當中,便大約有20%的老師正確指出其中一項或以上儲存飛脫牙齒的液體,分別為牛奶、生理鹽水或唾液!雖然很多中小老師對創傷牙齒的處理知識不足,但經過「香港大學學生知識交流項目」的中小老師,對是項知識及處理方法均有明顯的增進。

推者用家有所需

另一位有份參予該交流項目的梁耀殷醫生,則對這項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基金贊助的學院項目相當滿意。他說:「我們的培訓課程給老師實用的資訊,讓他們更有準備地去處理牙齒創傷。我亦很高興我們的牙醫學生能學以致用,幫助有需要的人。」

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總幹事謝振強先生強調:「事實上,這次的交流項目是非常好,因為這個交流,讓很多家長及老師均有所裨益,希望這個項目只是一個試點而非完結,這個有助全香港,非止於學校的牙齒健康推廣,對學童及各人的牙齒護理、搶救等健康,均是很好的培訓!他個人希望政府能夠投放多一些資源或給多更多的資助,令這個對香港人牙齒健康有所裨益的工作坊能延續下去。

此次交流項目,總計有441位老師參與,收回的問卷約有300多份,進行了11次的工作坊,10家學校增參與其中。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