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小朋友也一樣

調查顯示:小朋友原來跟成年人一樣,打從3歲開始,便是「以貌取人」;例如:他是否一個可信的、有才能的人,他們就是很簡單地從他們的外貌去決定。

 

 

哈佛心理學家艾美莉‧葛斯汀(Emily Cogsdill)在他的刊登於「心理科學學會」會刊《心理科學》中的研究指出,幼兒期的小孩,他們不依社會經驗,傾向以外表條件去判斷一個人的特性。

較早前的研究表示,成年人經常以外表或面相去作判斷一個人的特點。雖然他們只是簡單的看了別人一眼,但對該人的性格已有了基本的決定。不過,這些模糊的一眼卻可能成為日後人生經驗的指引,亦有可能成為對別人基本認識的動力,這些取向,始於早期人生,慢慢滲透著。

「如果大家均同意成人與幼童的『以貌取人』推論是從人生的發展中慢慢浮現,那便有可能判斷到這種推論是需要延長社會經驗以達到『像成人』的階段。」葛斯汀與研究夥伴寫於報告中。「若然改以較年幼的小孩與成人作比較,他們的推論若與成人相似,這將顯示『以貌取人』的推論這種較基礎的社會意識能力,老早於人生的早期已浮現。」

探索這個建議,是透過99位成人,及141位從3至10歲的小孩組成作評估,以電腦製作出一對對的面孔,並分為三個部份:信任(刻薄/友善)、主導性(強/不強)及才能(超卓/平庸)。在展現一對對面孔後,參加者將被問到:「哪一位看來似乎是友善一點?」之類的題目。

一如所料,成人表現一致地說出那些特性是從其面貌去決定的,這與參與的小孩的答案無異。

有關的評估中,3至4歲的小孩組較7歲組參加者的一致性為低;而年紀越長的小孩,他們的意見越加接近成人的答案,這充份表現出一個發展性的趨勢。

整體而言,小孩對於決定信任度的一致性,比起其他兩項(即主導性及才能)為高。這表明小孩可能較為留意面貌神情,無論是廣義的正或負面的決定。

較為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並不是指向小孩到底在「以貌取人」的性格推論中準確程度有多高。而是,希望籍著數據去簡單地展現成人與小孩對於「以貌取人」推論這做法的一致性,而非判斷這種做法是否有效?

當一些事情並不是清晰時,大部份的最初做法,都會傾向於以「外表」推論其「特性」,這是從眾多小孩中以相同的電腦相貌圖中測試出來的。

「如研究數據所示,這種推論植根於早期的發展,甚至乎在初生嬰兒階段已經開始,將面貌與性格聯想在一起的做法,就好像傳送著社交經驗。」研究人員指出。

有關這個研究的資深研究員哈佛心理學教授馬沙倫‧班拿哲(Mahzarin Banaji)指出,她與她的團隊下一個計劃,將會審視到底社會經驗如何日復日的慢慢影響社會感知。

文章來源自:

http://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index.php/news/releases/young-children-form-first-impressions-from-faces.html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