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有趣活學成語典故

早前給細仔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書,所以他近日常出口成文,算是活學活用吧。坊間的成語故事書,對成語的出處、解釋、用法等內容,多是「一頁起,兩頁止」,不過,三聯書店正跟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在下月中旬推出《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圖畫講故事的方式,有系統地讓青少年認識中華文化。第一套將推出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成語故事。日前,負責主編的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博士來港,有機會聽她親自介紹新書,才知道該套書製作至今歷時兩年,而書中文字、畫中事物皆有出處,製作非常嚴謹。

周博士現時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之前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後工作了三十一年,其中有十六年負責展覽教育,籌辦各種教育活動,至現時她仍很看重教育,而《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的對象則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心智這階段在發育成長,價值觀仍在建構,但在這重要時期,他們的學業卻繁重,所以希望製作一套有意思的書,讓他們很快可學到中國文化。」

周博士說,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去談中華文化,是因為此配搭具學習效能。「看圖是利用視覺學習,雖然很快學懂,但容易忘掉,也沒辦法讓讀者好好思考,有文字則可引導思考,有圖能增加印象,所以今次就決定以圖文去編中華文化故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主要分為五部分,分別是「語言與文化」、「思想與文化」、「政治與文化」、「藝術與文化」和「科學與文化」,其中首先推出的「語言與文化」,是用成語故事去述說中華文化,而計畫會推出一百五十本成語故事,其中五十本的背景是戰國,五十本是漢朝,另外,唐朝和宋朝也各有二十五本。

「內地、香港、台灣已有很多成語故事書,但它們都是很簡單,每個故事只得一頁,只解釋大概內容,但成語故事本身是講一個時代,除了語言外,還包括文化和藝術。」周博士舉例,源自戰國時期趙國的成語「負荊請罪」,除了可解釋其意思外,還可延伸去講趙國文化、歷史、藝術、當時的生活時尚等,內容足夠寫成一本書,所以《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中,每個成語都是一本故事書,再加上她會為每套書寫導讀,內容包括諸侯的歷史發展、文化特質、關鍵戰役、重要人物特寫及工藝發展等,讓讀者可全面認識有關歷史。

提到為何從戰國的成語故事開始介紹?周博士解釋,戰國是最多成語出現的時期,第二為漢朝,之後才是唐、宋朝。「成語在戰國時期,特別深和多,因那時的語言、文字不夠成熟。到了唐、宋朝,語言已發展成熟,成語也較少。」

配圖方面,周博士說畫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出處,例如書中人物的服飾、室內擺設、馬車外形,甚至細微至一個屏風、組玉佩、器皿上的紋飾等,都不是亂畫,而是經過考究,故每本書除了「成語背景」、「故事內容」、「成語運用」外,還有「圖畫知識」,介紹故事中出現的文物,加深讀者對當時趙國的認識。周博士說,《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的藝術總監,原來曾在荷里活任動畫製作,難怪故事中的構圖、戰爭場面、人物表情等,亦顯得很生動、細緻。

此外,書中還有「延伸閱讀」、地圖、年表等資料,幫助大家自學和研究,例如其中一則「延伸閱讀」資料,就是關於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時,他所負的荊條,原來是來自黃荊樹,這些歷史冷知識,相信也不是很多人知道。

聽周博士及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李安講,《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未來計畫推出英文版及其他語文版,甚至是電子書,讓全球青少年都可認識中華文化之餘,也可增加其他相關元素,豐富內容。

(2014-11-7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