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勵取代稱讚 讓孩子重獲勇氣

想必大家已經知道處罰、責罵或稱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責罵)還可能讓他覺得世上沒有人是他的夥伴。大人們必需要思考,當孩子的勇氣受挫了,要怎麼給予鼓勵,才能讓他們重獲勇氣。

困難並不是無法克服的障礙,只是需要面對及征服的課題,或許它確實需要忍耐及腳踏實地的努力,但只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擁有達成課題的能力,他們就能重新獲得勇氣。那麼,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自信呢?

共享喜悅表感謝

該怎麼做、或者該怎麼說,才能讓他們重新獲得勇氣,依個人或狀況而有所不同,我們也不可能找到一個「鼓勵」的公式,但原則大概如下--不稱讚他們的行為,也就是不做任何評價,只和他共享喜悅、向他傳達自己的心情,這樣就能讓他獲得勇氣。再小的事情都不要視為理所當然,試着對孩子說「謝謝」、「我很高興」或「幫了大忙」。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將孩子做的事視為理所當然,因而完全忽視他們的付出。首先,就從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受到忽視的行為開始說「謝謝」、「我很高興」或「幫了大忙」吧!很多大人因為不好意思,所以說不出感謝的話語,甚至有人只要一說「謝謝」臉就會僵掉,但我認為這是大人自己必須克服的問題。孩子受到大人感謝時,一定也會覺得不好意思,但只要日常生活中有人開始使用這些鼓勵的話語,不用多久就能聽到孩子自然地對我們說「謝謝」了。

肯定孩子的存在

有的父母會說,他們完全找不到可以對孩子說「謝謝」的場合,因為他們的孩子完全沒有優點,從早到晚只會做壞事。又或者,父母只會在孩子表現特殊時才給予關注,於是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必須變得特別。做得到的孩子為了獲得感謝,會努力做出適當的行為;但沒辦法變得特別(像是考到好成績)的孩子,或許就不再做出適當的行為。這時感謝就變成了稱讚,當孩子開始期待大人的感謝,就會出現和稱讚相同的弊病。最後,孩子可能會對這樣的鼓勵產生依賴,但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能成為一個即使沒有人鼓勵、沒有人提醒,也仍然能堅持信念的人。

鼓勵如果是發生在以下的情形,就等同於無效--在孩子做出適當行為時,想着這次向孩子道謝了,下次他說不定也會做出相同的式當行為。這種「別有居心」的做法,基本上不能稱之為鼓勵,因為鼓勵應該是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不應該還期待「下一次」。

為了避免誤用的危險,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存在」--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不是他做了甚麼事,而是他的「存在」就已足夠讓我們快樂。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很可能就會在腦中將孩子或他人描繪成某種理想的形象,例如只有乖乖聽話、從不頂嘴才是好孩子,這樣眼前存在於現實中的孩子,就會變得不理想、不完美。

因此,我們必須把那種自以為是的理想從腦中剔除,只關注眼前的孩子。不是將孩子與自己想像中的理想形象做比較,而是關注孩子活生生就在眼前這個事實。只要孩子「活着」,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喜悅,所以不管發生甚麼事都是加分。這麼一來,感謝的話語自然就能說出口,成為鼓勵孩子的動力。

幸好孩子還活着

在我居住地的小學曾經發生過學童掉進焚化爐而被燒死的慘痛案件,當時我是學校的家長會會長,訓導主任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聯絡班上同學的家人,以確認孩子們是不是平安到家了。

「請問您的孩子今天平安到家了嗎?」說出這樣的問題真的需要勇氣,就算聽到「嗯,他到家了」,也不能回一句「是嗎,謝謝」就掛掉。因為對方一定會問:「請問為甚麼要問這個呢?」這時我必須向對方說明今天在焚化爐發現了孩子的遺體,因為無法確認身份,只好打電話詢問同學們是否平安。雖然無法看見對方的表情,但每個家長在聽到說明後的震驚情緒,就算只透過電話都完全感受得到。若是平常,家長們早就開始抱怨孩子早上賴床、不做作業、老是忘東忘西或行為粗魯等小事;只有在這時,父母才會深深感覺「幸好我的孩子還活着」。

(2015-6-15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