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孩子的父母有11個共通點

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學校做好學生,別惹麻煩,並做出令父母引以為榮的事情。要孕育成功的孩子,雖沒有金科玉律,但心理學研究臚列出引進成功之路的因素。

1.讓孩子做日常雜務

讓孩子清倒垃圾、自行清洗衣物,將日常工作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從中學懂各人應獻出小我,以完善大我。做家務的孩子日後在職場更懂得與同事合作,並更能獨立完成任務。

2.教導孩子社交技巧

調查顯示,讓孩子發展社交及處理情緒的技巧,有助建立正面健康人生。

賓夕凡尼亞大學與杜克大學追踪700名美國兒童的社交技巧對20年後的成敗有何影響。研究由幼稚園開始追踪至25歲,調查發現社交能力較佳的孩子更樂於助人、懂得理解別人感受及自我解難,取得大學學位及在25歲前找到全職工作的機會更高。而社交技巧較差的,會較高機會犯罪及酗酒。

3.為孩子設定高期望

加州大學教授Neal Halfun曾進行一項調查,以6,600名在2001年出生的兒童作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期望對其日後的成就有莫大影響。心理學中有一種叫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就是被賦予更高期望的人,會有更好的表現。故此,孩子在父母的期許中成長,便會成就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4.家庭關係健康正面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顯示,孩子在經常爭吵的家庭成長,無論父母離異與否,其表現較家庭完整的孩子較差。單親家庭的孩子若家庭關係和諧,較雙親經常吵鬧的健全家庭孩子的情況更好。年輕人面對父母經常爭吵,較易有失落及遺憾感。

5.父母有較高教育水平

媽媽的教育程度較高或已完成大學,孩子也會有較高學歷。有研究曾訪問856人,了解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發現父母學歷高低,直接影響孩子40年後的職業和成就。

6.早期教授孩子數學運算

一項針對35,000名學前兒童進行的分析,發現孩子越早發展數學能力,包括掌控數字排序及基本數學概念,不但數學成績,連帶閱讀能力也較高。

7.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父母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並予以快速及適當的回應,可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地去探索世界。一項就243名來自貧困家庭進行的調查顯示,3歲前得到父母專注照顧的孩子,不但學業成績理想及擁有健康人際關係,至30歲時取得的學術成就也較佳。

8.生活沒壓迫感

孩子3至11歲時,與媽媽相處時間多少,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成就及幸福感。情緒是會傳染的,開朗的人綻放陽光,身邊人也變得開朗;而憂愁的人會令身邊人變得沉鬱。故此,媽媽如表現得充滿挫折或精神疲憊,負面情緒也會轉移給孩子。

9.重視嘗試多於逃避挫折

預設的思想直接影響孩子的能力,並直接影響其日後的成就。心理學家提出兩種思維模式:1. 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的人認為性格、智慧及創造力是先天,遺傳因素決定日後成敗;2. 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的人勇於接受挑戰,認為失敗是成長的跳板,可藉此發揮及拓展能力。若告訴孩子測驗得到第 一與先天智慧有關,便會令他形成固定思維;若告訴孩子是因為用功讀書而得到第一,則教導他發展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10.在職媽媽成為行為榜樣

媽媽作為孩子的行為榜樣,直接影響其行為和信念。有研究顯示,女孩子的媽媽學歷較高及出外工作,她們長大後的賺錢能力較高,而任職管理層的機會也較大。至於男孩子的媽媽在職,長大後會願意花較多時間做家務及照顧孩子。

11.父母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貧窮窒礙孩子的潛能發展。有研究顯示,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公開試的成績較佳,收入越高,成績便越好。

資料來源:http://goo.gl/Ql5GgQ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