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女士患抑鬱機會較高3倍

女性在接受生育治療後仍然不能生育小孩,一般而言,她們較一般人會患有抑鬱症的機會高出約3倍。研究人員指出,造成她們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很多時是因為其「擁有一個家庭」的願望不能達。不過,若然女士能放下這個心結,則可以令人生變得更愉快。

 

 

這是第一個,從一群不成功生育治療後的女士中,評估她們在治療後的十年精神心理健康情況的研究。科學家將之與7,000名經過生育治療後,並已育有小孩的女性比對而得出結果。女士們在1995-2000年,在荷蘭的一些有提供輔助生治技術(IVF, In vitro fertilisation)的醫院接受治療;之後,她們會在接受包括卵巢刺激(ovarian stimulation) 、宮腔內人工受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及輔助生治技術(IVF)等治療後的11-17年之間的時間,填寫一份精神健康問卷。而在填寫問卷期間,有6%的女士仍然希望得到小孩。

在人類生殖期刊(Journal Human Reproduction)內刊出的一個研究指出,這6%的女士,可能患上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較一般人提昇約2.8倍。報告的首撰文者,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蘇菲亞‧卡梅羅博士(Dr. Sofia Gameiro)稱,人們接受不育治療後仍然不能擁有小孩,這會構成精神健康問題。然而,在過往的研究中,只會考慮有沒有小孩的問題,而沒有考慮到其他的因素。

卡梅羅博士認為,女士仍然希望得到小孩,與一些已經不存在想得到小孩想法的女士相比,其患上精神健康的風險急升2.8倍。而有部份女性已擁有小孩,但仍想有小孩想法的,則較一般沒有想要小孩想法的女士相比,有高出1.5倍風險會患上精神健問題。這是只考慮到有沒有小孩這個願望,但沒有顧及女性的生育診斷及治療歷史。

在研究中又透露了另一些情況,就是年紀較大的人去開始治療,會較年紀輕去接受治療的人,其精神健康狀況會較為好一點。而已婚或同居的女性,其精神健康奬況較之離婚或寡婦好。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其精神狀況亦比教育水平低的女性有更好的精神健康。

卡梅羅博士補充,在研究中改善了我們的一些認識,就是沒有小孩的人士為甚麼較難改善他們的情況?這亦涉及對「放下」「渴望擁有小孩」這種態度的無力感。

報告內又更明顯能看出另一個情況,就是已有小孩們但仍希冀獲得小孩的女士,她們有較差的精神健康情況,這是與沒有小孩但已「放下」的女士相比得出的數據。

博士又指出,我們不能完全消除治療中失敗的可能性,但在治療的最後,經常會進行的是:無論治療是成功或失敗,也與案主討論或諮詢對日後的可能情況探討。

 

 

這對負責的職員來說,透過評估女士們對不能獲得小孩的情況,是可以辨識一些病人,他們面對日後的生活是否會出現困難。這些病人將會被通告,可以尋求格外的精神健康專家或相關的支援系統協助。只是,研究人員未能夠明白,為何那些女士會較其他人更難以放下「獲得小孩」的願望。

心理學理論可能會探討這個目標有多重要性,從而成為一個較其影響力的因素。又或是其他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會成為相關的因素,如果女士們能找到另一些對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會較容易「放下」對「獲得小孩」的這個願望。

蘇菲亞‧卡梅羅博士表示:人生,包含了很多決定與堅持;只是,凡事總有一個時間,當我們的目標不能達到而需要放下(無論是作為父母的身份或其他更重要的人生階段)。放下,是必須,而亦是一個對身心健康的最恰當的過程。

資料來自: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749585/Infertility-really-does-cause-heartache-Women-t-children-three-times-likely-depressed.html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