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家出新書 倡從錯誤學語文

文憑試將於三月舉行,相信不少同學正在努力備戰,英文科是主科之一,當然不可掉以輕心,坊間便有不少教人學好英文的參考書籍。上周由資深英語教師蔡英材主講的「拆解英語典型錯誤」講座,蔡Sir曾經出版了十多本教人提升英語學習能力的書籍,他坦言香港人學英文的最大毛病,是將英文直譯中文,最近他推出了兩本新書《速決英語難點》及《拆解英語典型錯誤》,從經驗歸納出同學常犯的錯誤,並指「想學好英文,便不應逃避錯誤,更要從中學習。」

現已退休的蔡Sir是前香港能仁書院副校長,獲得澳洲國家翻譯及傳譯員評審局認可專業翻譯員資格,曾任法定語文署特聘翻譯員,早於八十年代已在本地學校教授英文,是一位資深的英語教師,所以最清楚香港學生常犯的英語錯誤,他坦言,香港學生受母語影響,常以中文思維理解英語,喜歡粗疏地直接翻譯中英同義詞,「如沒有搞清楚see與read的分別,統統直譯成中文的『看』字,便把『我讀了一篇文章』寫為I see an article,其實正確寫法是I read an article。」

「bring和take都有『攜帶』的意思,但前者有『帶來』意思,後者解作『帶去』,兩者並不一樣。」蔡Sir用生活化例子解釋,如帶同子女去旅行,「應該用bring還是take?因為是帶他們『去』旅行,故應是take。」

對於近年流行的網上翻譯工具,蔡Sir坦言,亦令同學習慣中英直譯,「嚴格來說,那些並非翻譯,只是字詞配對。故會把『Help myself』譯成『救救自己』,其實吃飯時說『help myself』有自便的意思。」他指,中英文不能直接互通,故同學不應倚賴翻譯工具。

除了「粗疏翻譯」,忽略用字規則亦是常見錯誤。好似too及either,他指不少人把「我也不會去」寫作「I will not go too」,但正確寫法應為「I will not go either」。「其實not後面不能用too,因為同學沒有留意,配搭字詞有法可依,便會胡亂配搭。」

蔡Sir指,很多用字規則其實不難理解,如「He is dead」與「He was dead」,字面上兩句文法均沒有問題,解作「他死了」,「但『was』屬過去式,即是他之前死了,現在沒有死。除非是故事劇情,否則人怎麼會死而復生?認真思考已可理解某些規則。」

雖然熟悉課本上的例句、字詞,但要靈活運用卻考起不少同學,尤其作文時不能搬字過紙,更容易對運用詞彙、文法感到猶豫。蔡Sir表示,學生犯錯和猶豫源於沒有信心,而尋根究柢的精神,則可掃除疑惑及建立信心。他鼓勵同學,如對字義有懷疑,不應得過且過,要仔細求證。「遇到不懂的字,應查出該字的所有解釋,以及詞彙的屬性,它是動詞、名詞還是形容詞?明白意思及屬性,便懂得運用。」

他續說:「如有人問『Are you seeing anyone?』,只知道『see』解作看見的同學,便不明白對方想問的是『你最近有沒有與人約會』,因為『see』有約會的意思。只要徹底地查一次字典,已可避免一知半解而犯錯。」

現在網上可找到大量字典,要查證非常方便,但蔡Sir卻建議大家使用傳統字典,「傳統字典除了指定詞彙,更同時顯示相關字詞,如查『long』,可同時看到『long jump』、『long march』……只要慢慢消化,便可有效豐富詞彙。」

蔡Sir鼓勵同學準備一本「生字簿」,記低查字典的成果,「最好把中英文版本的解釋及例句一併抄下,除可經常翻閱,抄寫過程亦有助記憶。」他又指,同學必需要徹底了解同一詞彙的各種意思,以及多思考,才能學好英文。

除了求證精神,多接觸英語亦很重要,「不論是電影、電視劇、音樂還是報紙,同學可根據興趣,有系統地接觸英語。」蔡Sir就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表示從前喜歡看意外新聞,「我便每天只讀英文報章的意外新聞,學到描寫意外的詞彙,如傷亡、颱風、消防車等等,時間久了,便熟悉了相關的字詞。」

對於喜歡電影和劇集的同學,蔡Sir笑指他們學英文更方便,因為近年國內很多字幕翻譯錯漏百出,建議同學可一邊聆聽對白,一邊找出錯誤,「如我看過一套電影,主角大叫『Right! Right!』,字幕卻顯示『右!右!』,其實主角說的是『對!對!』」他認為,要學好英文,最好是從感興趣的題目出發,便會願意花時間多研究。

蔡Sir提醒家長,傳統英語學習講求操練,不強調解釋,「家長不妨在子女做練習前,先解釋文法規則,亦要鼓勵子女多思考,不要養成不求甚解的習慣。」他指有些文法需要死記,但家長可運用想像力,通過有趣聯想幫助記憶,「教『Butterfly』一字時,我會說蒼蠅英文是『fly』,牠吃得太多牛油『butter』,便變成蝴蝶,小朋友覺得好笑,便會記住。」

聽完蔡Sir的講座,覺得家長更應從根本出發,協助子女釐清文法概念,徹底地解決英語學習困難。

(2015-1-14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