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怎麼辦?

拍打是兒童發展的正常行為,大部份小孩都需要教導才不會胡亂打人,但家長必須先找出孩子打人的原因,並教導他們還有甚麼替代方法去發洩情緒。由於孩子在打人時情緒很差,故此,最好在孩子冷靜下來才施以教導。

 

處理方法一:明白為何孩子要打人

 1.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嬰兒成長期會透過打及咬東西來探索世界,手和牙齒是孩子最初使用去了解身邊事物的社交工具,也藉此了解別人對自己的反應。

 18個月至2歲半幼童的語言能力尚在發展,故很多時都以打和咬來與外界溝通。一般來說,當孩子發展出語言,便會停止「咬」的行為;「打」的行為則會持續數年,直至進入孩童階段。

2.找出打人原因

若孩子在特定環境或情況下打人,例如在幼兒園才發生,便應到那些地方親身了解到底發生甚麼事。嘗試將孩子打人的行為視為非語言的溝通,並思索一下到底孩子想表達甚麼意思?

會否因太累?其實有些小孩會因為太累而發脾氣,但通常是短暫的。故此,家長可了解一下打人行為是在甚麼時間發生,是否一天中甚麼特定時間,或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會發生。

會否因遇到不友善對待?試想想,到底孩子是否遇到欺凌或被戲弄,而用打人來發洩情緒。家長必須解決孩子遇到的欺凌行為,才可以有效地教導孩子不打人。

3.接納發怒是正常行為

教導孩子認識自我的情緒是非常重要。憤怒、挫折、妒忌等感覺都是自然而正常的情感。不要讓孩子覺得憤怒行為是不正常和可恥。

家長也須留意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憤怒行為,並抓緊機會教導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該如何處理。例如發怒時當手是一個布偶,跟布偶說:「朋友,你很憤怒,但不要打人,知道嗎?」此舉看似有點怪,但可讓孩子領會到不應打人的訊息。

教導孩子以恰當的字句來形容擔憂、憤怒或挫折的感覺。家長採取身教時可先說出不愉快的感受,然後再做一些事令心情平伏,例如說:「我很憤怒,但我深呼吸5次後感到心情好轉一點了」。

處理方法二:提供替代打人的發洩方法

1.以身作則,示範非暴力行為:

當孩子拍打玩具或動物,可透過輕拍嬰孩或抱小狗以作示範,並告知無論任何原因,打人都是不能接受的行為,並確保家中沒人以打人解決事情。

2.以角色扮演示範替代行為:

可教小孩吹肥皂泡學習深呼吸。給予紅色提示牌提醒孩子發怒時除了打人,還有甚麼事情可做以發洩情緒。

3.與孩子一起訂立改善方案:

應着眼在改善行為,而不是懲罰。

4.描述其感受而不要跟他說道理:

幼兒正在發展內在情緒管理系統,父母的說話,正好協助他們評估外界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若孩子能控制自己不打人便該讚賞以加強其正面行為。

5.造就有利環境給孩子改善行為:

若孩子在嘈吵地方會打人,便應避免前往。準備一些玩具放在孩子的背包,當出現情緒時協助他安靜下來。

6.給予孩子心理準備:

預早告知會見到甚麼人,會一起做甚麼活動。教導孩子可跟別人擊掌作友善的身體接觸,如孩子控制自己不打人,則可給予小獎勵。

7.不要與錯誤行為妥協:

若孩子打人是想要別人的玩具,千萬別給予玩具作平息,也不要以憤怒回應其不恰當行為,但可以表達父母是理解他得不到玩具的心情。

資料來源:www.goo.gl/kQ62uK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