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怎樣學習說話?

隨著寶寶在智力、情感和行為方面的躍進,他們纣逐漸學會用詞彙來描述他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及所想到的人和事。研究人現在發現,在寶寶說出第一個詞彙之前,他們就一直在學習語言的規則,以及學習成長人如運語言交流。

0~2歲孩子的語彙能力發展

相信小小孩的父母親一定會覺得,嬰幼兒的成長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情,小嬰兒從哭哭啼啼樣樣都需要依賴父母親,到放手獨立走路;跟在您身邊模仿您的一舉一動,到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甚至用說話來告訴您,小腦袋瓜裡想的事情……在二年裡他竟然學會了這麼多的事情,尤其語言是如此抽象的符號,他是如何經由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呢?以下將為大家介紹小小孩語言發展的歷程。其實胎兒約在六、七個月大時開始對聲音有反應,特別是媽媽說話的聲音。出生之後,嬰兒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仔細聆聽媽媽或照顧者的聲音,即使腦部發育還不成熟,也無法控制聲帶器官來說話,但是已能吸收語言的各種資訊,為將來的發聲做準備。

牙牙學語

二至三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對爸媽嘰嘰咕咕的聲音做回應,此時把寶寶從喉嚨發出的聲音稱為「咕語聲」,但還不是寶寶說話的開始。四到六個月大時,寶寶所出的聲 音種類明顯增加,寶寶可以利用雙唇、舌尖、舌根出聲母,並發出不熟練的韻母與聲母轉換的音,這就是所謂的牙牙學語。

大約從七個月大時,寶寶已能夠熟練的發出韻母和聲母組合的音節,這時我們稱為標準牙牙學語,寶寶會將生活四周所聆聽到的節奏和聲調加入他嘰哩咕嚕的聲音裡,同時也會注意到說話者韾音和嘴型的變化。

八個月大時,寶寶開始理解一些情境下常用的語彙指令,但是仍需要做多次練習才能真正的說話。此時爸媽應對寶寶的牙牙學語給予正面的回應,並使用正確的語彙來回應寶寶,讓寶寶模仿自己所聽到的語彙、修正自己說話的聲音,讓像語彙的發聲來代替牙牙學語,漸漸說出能被聽懂的語彙。

第一個語彙

說出一個語彙大約平均年齡是十二個月大左右,不過孩子的能力差異性很大,可以從最早的十個月大到最晚的二十四個月大。第一個說出的語彙通常和他熟悉的人、事、物或常用的語彙有關。說話的過程在起步時都是緩慢的,剛開始只會說幾個語彙,而且這些語彙通常都是比較容易的字。當遇到較困難的音時會有簡化的情形,造成只發出容易控制的音,或將「小狗」疊字說成「狗狗」,或只說出語彙中的一個字來代替,例如:「蘋果」只說出「果」字。爸媽應鼓勵孩子玩命名遊戲,如此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

從牙牙學語到說出能被聽懂的語彙並不容易,寶寶需精準的控制發聲器官發出不同的語音,這是非常精細的肌肉運動,父母需保持耐心,以陪伴孩子成長。

命名大爆發

在十八個月到三十個月之間,進入一個快速學習語言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語彙爆發期」或「命名大爆發」,此時期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孩子突然間改變他們學習語 言的速度,此期出現在什麼時候說法不一,有些科學家認為一旦孩子能說出三十個語彙,語彙爆發期就開始了,有些則認為能說出五十個語彙,語彙爆發期才算開始,更有些科學家認為語彙要累積到五十到一百個字才算。即使有許多不同看法,科學家們一致認同要達到此階段之前,一定要有相當數量的語彙存在孩子的腦子裡。

語彙的結合

當孩子學會一百到一百五十個語彙,他就開始將語彙結合成片語(所謂的電報句)例如:「喝奶奶」、「爸爸抱」、「媽媽果汁」。孩子也會改變結合的順序來表達 不同的意思,或加入情境、語調和手勢讓大人容易解讀其意思。例如:「媽媽襪子」再加上手指著小狗,可能表示小狗在玩媽媽的襪子,又或者「襪子媽媽」,可能要媽媽幫忙襪子。

父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角色

孩子在語言的發展上,除了靠先天的條件,後天環境刺激和引導是相當重要的,所以這時的照顧者(可能是媽媽、爸爸、奶奶、保母……等),就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孩子在一歲前,通常還不會使用口語來表達意思,但他們卻會使用所謂的凝視、手勢、手舞足蹈、拉人、發出嘰哩咕嚕的聲音或用手指指物來回應大人。在這時孩子應該具備兩樣和他人互動的特質,一是輪流,二是共同注意力。

所謂的輪流,就像對話一樣,當一個人在說話時,等說話者停止時再給予回應,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才能將對話延續下去。所以照顧者對著孩子說話時,不是一直說話給孩子聽,這樣只有單向的刺激。正確來說應該在說一段話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然後再給予回應,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癌能將對話延續下去。所以照顧者對著孩子說話時,不是一直說話給孩子聽,而且對著孩子說話時需使用慈母式語言或兒語,也就是將所要說的話以誇張、重複及音調變化大的方式說出,通常是提 高音調,讓說話者就像歌唱般具有節奏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許孩子不懂您所用的詞彙內容,但可以藉由語調上的變化理解您所傳達的意思。

另外是共同注意力,就是孩子會在目標物和溝通對象之間來回的看,所以照顧者在說話時,需在孩子和您同時注意此事件時才說,或只說您們此時此刻當下發生的事情,否則您會發現說得再多,似乎是白費力氣,孩子似乎是聽而不見。

文章輚載自:http://www.benesse.com.tw/educate/essay.asp?vid=2676&avid=2707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