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幼兒生氣、打人、搶玩具

愛生氣、打人、搶玩具,是其中一項最令父母困擾的教養症頭。碩士論文研究幼兒情緒、目前任教於巧而園幼兒園的林文婷自有一套辦法收服孩子的壞情緒。

愛生氣:故事裡找方法

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本能就是哭鬧、生氣,這是原始的情緒反應,尤其愈小的孩子,「說」不出來時,情緒的反應就會比較激烈。

成人面對小小孩的「生氣」,要能理解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引導孩子逐步學習調節情緒。

每個階段的孩子所展現的情緒能力也不一樣。幼幼班的孩子重點是認識與覺察情緒,中大班的孩子就要有表達及調節的能力。而這些引導,林文婷透過繪本,並輔以班級討論來達成。

例如帶讀《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時,會先問孩子:「噴火龍生氣時會有什麼表情?」孩子會發現主角嘴巴張很大、眉頭皺在一起,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從面部表情就能「覺察」情緒。

接著再問孩子:噴火龍為什麼要生氣?生氣時為什麼要噴火?這是讓孩子「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

最後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辦法讓噴火龍不要那麼生氣?通常孩子的回應五花八門,有人說可以給主角一杯水降火、可以帶去戶外尖叫抒壓,或是給他一個抱抱等。透過故事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情緒「調節」的方式。

肢體碰撞:先關懷 學同理

幼兒園經常出現孩子們之間的肢體碰撞。林文婷解釋,肢體發展先從大動作再到精細動作,幼兒還沒有完整的空間感與距離感,因此遊戲時,很容易彼此肢體碰撞。成人要了解幼兒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有可能是身體動作、發展還不成熟,有時候真的不是故意的。

但不論被撞與撞別人,雙方都很不好受,因此她立下班規,「如果有其他人告訴你撞到、踩到或碰到他,第一件事情要先問對方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林文婷認為,被撞到多少會感到痛,她和孩子溝通,每個人都不喜歡「痛」的感覺,所以如果有人說你撞到他,要先關心他,如果他說痛,那要先想辦法安慰他,確定 他比較好了才可以離開現場。要求孩子先關懷的目的是,「注意別人的感覺」不是天生就會,需要成人的引導,透過「班規」,孩子就有機會經常練習「注意別人的感覺」。大部分的孩子經過反覆練習之後,被撞到而發脾氣的情況逐漸減少,撞到他人的孩子,也學會如何處理不高興的情緒。

搶玩具:引導孩子先發問

至於幼兒園遊戲時間最常出現搶玩具的情況,一不小心可能還會爭吵、大打出手,林文婷認為,老師要給孩子「遇到衝突事件不要先堅持己見」的概念,讓孩子學會聆聽與分析,因為這是人際互動的重要能力。

當兩個孩子同時搶一個玩具時,她會問發生什麼事?為什麼這麼生氣?還原當時情境再設法排解。但爭執雙方往往都堅持是自己先拿到的,認為對方才是搶奪者,她再細部追問各自在哪裡拿的?當時人在哪裡?

在排解的過程中,林文婷仔細釐清、分析每個環節,最後再討論誰先誰後,孩子通常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放下堅持,也學到只需要先問一句「現在有沒有人要玩這個玩具?」或是先問「等一下可不可以換我玩?」雙方就不會在老師面前爭執了。

處理孩子的壞情緒,或是因負面情緒而引發的負向行為,成人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再逐步帶孩子覺察與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學會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

資料來自: http://blog.xuite.net/bowjinn.5500/5566/375035371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