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多著重營養吸收 忽略幼兒飲食技能

家長們愛護年幼子女,關注他們的飲食是否有足夠營養,對智力是否有幫助等,但往往卻忽略了小朋友在進食技能上的發展。有醫生指出,幼兒在6個月開始可以進食固體食物,並能逐步可運用一雙小手或小工具協助進食,但礙於很多家長只著重營養及「最緊要食得乾淨」,反而阻礙嬰幼兒的技能發展,及他們對不同食物的適應力。

衛生署於2010年一項家長餵養嬰幼兒狀況的調查,發現家長普遍較著重孩子的進食份量及用餐時的整潔,故一般會主動餵孩子進食,調查顯示,在12個月大的幼兒中,有27%從未嘗試用杯子飲用飲品,49%從未嘗試運用匙羹;在18個月大組別中,能有條理地使用匙羹的只有21%,能自己用杯的更只佔54%。

衛生署高級醫生(家庭健康服務)陸慧賢表示,幼兒於1歲時飲食應該多元化,之前已可透過不同方法,讓他們接觸不同種類的食物,學習進食技巧。她指,自行進食是幼兒成長發展的重要部分,他們可以透過體驗不同食物的質感、味道,增加對食物的認知,「知道咩係熱、凍、咩係硬、稔、黐漉漉,呢啲都係學習嘅一部分」,不過很多時家長因「怕污糟」或「怕食得唔夠,營養唔好」而一切為子女準備妥當,甚至繼續餵食,因此不時會聽聞已上幼稚園的小朋友「唔識搣香蕉、唔知橙嘅原本形狀」。

其實幼兒一般到6個月、懂得坐立時,已可使用杯子飲水或飲奶,但很多幼兒到4歲仍使用奶樽飲奶,陸慧賢表示,幼兒用奶樽飲奶,容易飲過量及蛀牙,美國研究更指出,2歲仍用奶樽飲奶的小朋友,至5歲時出現肥胖的機會較大,故應該從6個月時便開始訓練幼兒轉用杯子,可先從有吸咀的杯子,至10至12個月時可試用飲管式的杯子,或直接用開口杯,不要長期依賴用奶樽。

 另外,很多家長將小朋友食飯視為一項「任務」、甚至「對決」,所以寧願餵飽小朋友後才自己吃飯,但陸慧賢稱,幼兒與大人同枱吃飯,也可讓小朋友學習社交技巧、言語溝通、適應及熟習用餐的規矩。「你哋大人傾偈,小朋友其實都係吸收緊,會模仿大人嘅飲食技巧同規矩。」她建議家長應調節心態,更要認清孩子進食份量,逐步訓練他們的技能,更不要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強迫他們進食,最重要是身教,建立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態度。

(2015-3-16  AM730)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