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學家計畫 解嬰兒認知成長

成人或許以為嬰兒的世界是七彩繽紛,現實是嬰兒都是「大近視」。香港大學推行「小小科學家計畫」,探討嬰兒早期的感官及認知能力發展,自二○一○年開始,有逾五百位嬰兒參與計畫,早前該計畫舉辦家長講座,向參與的家長打開嬰兒視覺世界的小秘密,並給予家長育兒建議,促進嬰兒健康成長。

筆者的表妹剛誕下小孩,她心情十分興奮,常搜尋育嬰的知識,早前她帶同孩子參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推行的「小小科學家計畫」,該計畫在二○一○年開始招募一至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和家長參與。該計畫總監曾加蕙博士提到,「由於嬰兒未有語言能力,嬰兒主要以視覺活動,表現他們的選擇,研究人員藉由嬰兒對事物的專注時間,探討嬰兒的認知和社交發展,至今有逾五百位嬰兒參與計畫。」

曾博士坦言,香港不少家長都渴望孩子「贏在起跑」,卻不了解嬰兒的發展過程,基於社會責任及學術熱誠,港大推行以嬰兒為對象的研究計畫,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需要。對於現今一些父母不惜工本為幼兒報讀playgroup、興趣班,她表示,「我認為父母跟子女的互動遊戲和聊天,才是最佳的早期教育,人在兩歲之前,大腦還未發展成熟,難以儲存記憶,故在這階段即使教他們語文、數學等學術知識,也不見有顯著效用。」

參與「小小科學家計畫」家長講座,聽曾加蕙博士詳細解說幼兒的發展。她指出,新生兒出生時,視覺模糊和色盲,只看到2D的世界,而出生後六個月迅速發育,嬰兒的視力發展未完全,故側重靠聽覺和味覺認人。幼兒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只見到紅色和綠色;三個月大視力開始清晰,到了一歲視力跟成年人一樣,嬰兒會以表情和注視時間,表現他們的視敏度。

嬰兒的視覺發展是循序漸進,且有偏好新事物的自發性。幼兒在初生至四個月,視力只有二十至二十五厘米的距離,懂得注視移動的物件,在三個月後,發展手和眼協調。曾博士建議,「家長把玩具放於他們視力範圍內,而哺乳期間應不時轉換左右,以平衡視力發展。」

到了五至八個月,幼兒進一步發展眼和手、眼和身體的協調,開始發展深度和顏色的概念,家長給幼兒大量時間玩耍及探索空間,也可讓嬰兒抓拿積木。到九至十二個月大,嬰兒更能掌握距離和手眼協調,家長跟嬰兒一同玩捉迷藏,譬如一同尋找藏起玩具,協助發展嬰兒的視覺記憶。另有心理學者提出,嬰兒在年幼時已形成社會判斷能力,偏好於樂於助人者。

曾博士表示,「計畫仍然在擴展中,同事們正進行不同的嬰兒研究,譬如探討自閉症的原因,性別角色與文化的關係,現在繼續招募嬰兒為研究對象,希望了解更多嬰兒的成長發展。」

家長講座認識了蘇生、蘇太和他們十個月大的兒子,蘇太笑言,「研究結果十分有趣,原來嬰兒出生時視力是模糊不清,大人還傻傻地向嬰兒擠眉弄眼,嬰兒根本看不清楚。曾博士也提到,雖然嬰兒視力不佳,但嗅覺和聽覺甚為靈敏,我想起兒子不喜歡別人抱,只有我抱他時才會不哭,他半夜哭鬧時,爸爸怎樣哄也不行,但兒子聽到我的聲音,便會冷靜下來,兒子應是辦認到我的味道和聲音。」

蘇生稱,剛才曾博士講述,嬰兒在不同階段的表現,也吻合兒子的狀況,家長由此可以知道子女的發展正常,「我們未有為兒子報興趣班,我跟太太都認為幼兒階段毋須過分緊張,只須多陪伴他玩耍,或帶他到公園接觸其他小朋友,足以正常發展他的認知和合群能力。」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嬰兒研究實驗室」的「小小科學家」計畫現正招募四至九個月大的嬰兒,實驗需時四十五至六十分鐘。

實驗完結後,家長和嬰兒將獲得交通津貼六十元及小禮物一份。如嬰兒能參與兩項實驗,更可獲得「小小科學家」證書,詳情可瀏覽網址 www.psychology.hku.hk/pall/bbintroduction.html,或聯絡葉小姐,查詢可致電3917-8043。

(2014-2-27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